中级会员
左拾遗(从八品上)
- 积分
- 476
- 威望
- 305 点
- 资产
- 49068 金币
- 注册时间
- 2006-3-23
|
包头距伦敦有多远
' p8 v# f9 \9 ?) q0 {作者:黄瑞
4 a8 Q. l% J) A9 i来源:
$ }/ a( X/ s+ p- V- o+ V/ i( |2 f$ w l7 P$ ]( t1 F
阎充英先生是一位老新闻工作者,由于热爱新闻事业,今年69岁的他虽早已退休,但仍在《包头日报》社从事文字工作。近日,记者获悉阎先生曾旅居加拿大半年之久,对这个高度发达的西方国家之文明有着较为深刻的感触。正值包头市争创首批全国文明城市,本报欲就如何提高市民文明素质作一番探讨,于是记者拜访了阎充英先生,且听他关于加拿大之行的讲述。
1 Q6 w5 j3 o* z$ [! P3 I% k: B! R8 W1 y* n2 \5 ]3 B
热情与礼貌% w) C2 ]+ | A* z
记者(以下简称记):阎老师,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您是什么时候去的加拿大?
) Q/ J( _, i2 k0 o阎充英(以下简称阎):欢迎《家庭周报》的记者来我家里做客……我是2004年4月中旬和我老伴儿去的加拿大,在那里整整待了6个月。我儿子在加拿大求学,前年取得硕士学位,我和老伴儿加拿大之行的主要目的是参加儿子的毕业典礼。
1 g R6 a8 Y# |7 z) H记:听说您去的城市叫伦敦,和英国首都同名。
1 W3 {2 x' c1 k阎:是这样,当年英国人将位于安大略半岛最南端紧靠美国的这个城市命名为伦敦,本意是想把它作为加拿大的首府,但后来由于其他原因,首都定在了渥太华。加拿大伦敦的城市规划受英国伦敦的影响,一条贯穿市区的河流亦叫泰晤士河,主要街道和公园也被称为牛津大街、海德公园等。直到现在,这里也是加拿大英裔居民比例最高的城市。
9 l9 P# H5 S- Z/ K0 H+ A记:您刚到伦敦时,给您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n0 a+ J' k5 S8 X
阎:加拿大人的礼貌、热情。2004年北京时间4月18日,我和老伴儿到达了伦敦市。被儿子接到住所已是晚上睡觉时间。第二天早晨,由于初到异国的兴奋,我不顾时差带来的身体不适,早早起床到了外面。一下楼,迎面碰上了几个加拿大人,他们看见我,都很友好地笑笑,嘴里或“Good morning”或“Hi”地与我打招呼。说实话,我还真有点不知所措。
# E+ N: \5 D6 ~! [* @后来在公园里、居民区里,迎面遇上加拿大人总能听到他们对我的问候,尤其是在公园里,跑得气喘吁吁的健身者与你擦身而过时,也不忘“morning”一句,使我备受感动。
/ K: m4 X; I: [6 U记:在包头,一般只有相识的人才互相打招呼,而在伦敦,相识不相识的人都要互致问候,您认为这种不同说明了什么?
( A* i+ w# M' x# P! S阎:人与人之间的尊重,这是文明行为最起码的准则。说到这儿我想起了到伦敦几天后的一次问路经历。老伴儿爱钓鱼,那天我俩想找一个钓鱼场所,便上街问路人。路边停了辆汽车,我们便朝这辆车走去。车里有位加拿大女士,见我们和她说话,很有礼貌地下了车,但她不懂汉语,听不懂我们说什么,便指了指我们身上背的渔具,做了个钓鱼的手势。我们点点头,打手势问她该去哪儿钓,她先是边比划边叽哩咕噜地说,见我们很茫然,又掏出纸和笔来画了幅渔场示意图。我们还是不知所以,加拿大女士显得很着急,迟疑了一下,她竟带着我们朝渔场的方向走去。走了大约20几分钟,直到看见了渔场,加拿大女士才和我们握别。
- |5 t& j0 o6 v* T; q还有好几次问路经历,加拿大人都对我们非常客气,非常耐心地给我们指路,没碰见一个慢待我们的。6 B( m5 t4 w4 |! T& u$ ?) M3 V8 Y
记:这是说加拿大人热情、好客?
$ V3 v* }$ o2 |$ g8 ^& i% W* m阎:是的,加拿大人非常热情,我很奇怪,他们在与人交往时似乎没有我们中国人那种戒备心理,没有隔阂,很真诚。我开始很不理解,为什么是这样一种处世之道?后来与我儿子交流时,他说加拿大人对每一个人都很信任,他们信奉地球是一个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每个人都应该和睦相处。
) t- k3 `9 a8 N3 p$ l2 ` v我还想接着说钓鱼。那天经那位加拿大女士引路找到渔场后,我们开始垂钓,可半天也没钓上一条鱼来。我们旁边一位加拿大老者主动到我们跟前教我们在鱼线上系鱼钩的技巧,还为我们重新调整了鱼坠子的位置。经他这么一指导,我们很快钓上了一条长约半尺的鱼,老者脸上露出了孩子般的笑容,拍着手跳起来高喊“OK!OK!”周围垂钓的加拿大人也都跟着拍手欢呼,共同庆祝我们钓上了第一条鱼。0 l1 S7 L& R& x6 K2 C5 }- ?
记:真是很感人的场面。
" s3 ~; `0 h1 G$ ^* _阎:是啊!我和老伴儿当时感动得眼圈儿都发红了。其实还有很多令我们感动的事情,记得有一次为了找些鱼饵,我和老伴儿到一民宅附近的地里挖蚯蚓,正挖着呢,一位中年汉子从屋里出来对我们大声喊着什么。我以为是不让在他地里挖,就对老伴儿说“咱们离开吧”,不想过了一会儿,那位加拿大人手里提着把耙子跑了过来,领我们到另一处堆满陈腐树叶的土堆上,用耙子一刨,刨出好些又粗又长的蚯蚓让我们拣……
$ k' ~. t3 j7 H+ {我在旅加日记中写到这件事时写道:“加拿大人真好,我爱他们!”这是我的由衷表达。, ]& q- S) T- x1 e% H: o. \+ ^1 B; C
记: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听您讲了在加拿大的这些经历,我的感受是我们做得还很不够。热情、友善、礼貌、乐于助人等等这些都是文明人必备的素质,这和经济发展程度并无多大关系,这是一种美德,您认为呢?
. F s* @. C5 H9 d' w: g阎:是的,如果我们每一个包头人都能像加拿大人那样,会感动多少来到这里的人?
! c2 v6 H! s$ L; M/ i2 R% D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h" H- J( C) {- c) U. l3 u. A
记:早就听说加拿大是一个生态大国,您能感受到那儿的人们是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吗?因为我觉得这也是文明的象征。
$ A7 r" x M# n v6 [- i阎:这是我到加拿大伦敦市第二个最深刻的印象。到伦敦市的第二天早晨,从居住的公寓走出散步,一股清新、凉爽的空气扑面而来,马路上、草坪中和树林间到处都是跑来跑去的小松鼠……我们在伦敦市生活上一段时间后才发现,岂止是松鼠,什么天鹅、野鸭、麋鹿、野兔等数都数不清的动物随处可见,人们绝没有捕杀动物的行为。
+ }9 a! i' q. e$ d4 ]2 o3 E记:赵忠祥主持的“人与自然”电视片中有这样两句旁白:“动物是人类最好的朋友”;“与动物为邻为友,是人类的天性,是人们对爱与美的追求”。加拿大人是怎样与动物相处的?8 ~) g3 Q0 b T8 F
阎:我见到过一个很感人的场面:一群野鸭子过马路,正好有几辆汽车经过,司机们都停下车,趴在方向盘上耐心地等野鸭子过去,没有一辆车鸣笛,是怕惊吓着野鸭子。野鸭行动迟缓,足足四五分钟后才全部通过马路,司机们就这样等了足足四五分钟。7 J( ^2 a1 Y9 p
记:忽然想起一个问题来,那么多动物吃什么?% b$ R' n% j1 g j' v% B' K3 U
阎:由于人们很爱护动物,所以都主动喂动物吃食。在伦敦,家家附近都放置有盛满了动物饲料的盘子;在公园里,外出休闲的人们也都带一些面包、萝卜等食物喂给动物。
% M. @) w' Q% y& x# j) d记:经您这么一描述,我脑海中出现的是一幅美丽的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图景,我想知道加拿大的绿化怎么样?
( ?, J% i7 h- B8 X2 g1 |8 _9 Z阎:加拿大是世界著名的绿色王国,就拿伦敦市来说,人们简直就是在花园里生活。我刚到那里时,见儿子所住寓所周围全是花草,甚至有成片的森林,误以为是郊外,儿子告诉我,其实这里算得上是市中心。这里家家户户都在住宅周围种植草坪,我们经常看到居民们修剪草坪的忙碌身影。有一个怪现象是,伦敦的公墓都建在市区内,公墓里花团锦簇,风景非常好,因此,公墓周围的地价相对要比一般地段的地价高很多。/ w7 q$ W) a% V* ~+ v4 p$ ]3 l
记:人们不去破坏他们生存的环境,这是文明的一个标志,在这样一个环境中生活,人们都会心旷神怡。
% n7 |2 a& j4 G4 L3 y7 Q9 ?阎:我在伦敦生活了半年,高血压明显降了下去。我老伴儿说,伦敦可能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了,我对她说,更准确地说,伦敦市民可能是最爱护自己家园的文明市民了。
" ^ l$ ]2 o0 F6 v4 D5 S7 ^& u* Q 清洁城市中的人们
; P9 F9 z; c% B) X记:伦敦市区内动物随处可见,如何保持清洁?
1 o! [7 n! v. O! w/ M阎:我观察过,公共场所,有政府的卫生清理员一天24小时不间断清理;私宅周围,私宅主人自觉清理。不过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有维护城市清洁的意识。我给你举一个例子:有一次在公园里我看见一家三口牵着一条宠物狗在散步,狗拉下了粪便,全家人显得很紧张,在争论着什么。儿媳妇翻译说,他们在追究出门时忘带塑料袋,以致没法装狗粪便的责任到底在谁……后来,可能辩出是丈夫的责任,丈夫急急忙忙跑去附近的一个“贸”(商店的意思)里买了一个塑料袋,然后仔仔细细地把狗粪便打扫干净,装在了塑料袋里。- e/ b+ S+ h n9 {. v/ o
我这才恍然大悟,怪不得加拿大人遛狗时手里必带一个塑料袋,原来是专为装狗粪便用的!' d F" C5 Y& I. @) G' A
记:加拿大人真是认真得可爱。, o( A7 v$ w; [8 G! A: F
阎:加拿大人对待垃圾也很认真,将要扔掉的瓶子、罐子必洗得干干净净,废弃电脑、水箱等也被擦得一尘不染才脱手。马路边有专放可回收垃圾的垃圾箱,加拿大人绝对不会把不可回收的垃圾投进这个垃圾箱,孩子投错了,大人会让他们重新投放,那种认真劲儿就像是上厕所男女必分一样。
! z) \3 w H/ P! N4 w6 l( _6 u说到厕所,也值得称道。伦敦市的公共厕所很多,根本无须为内急找不着厕所发愁。我在公共厕所的便池外面没看见过一滴尿液,人们都非常自觉地保持公共厕所的卫生。
2 W2 X9 E5 h/ @, t! @1 v# v' B记:外国人最不可理解中国人的两大不良习惯,一是随地吐痰,二是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认为这是极其不文明的两件事情。加拿大人在这两个细节上做得怎样?- t& Q% J$ G* X( j: b
阎:我在伦敦市生活了半年之久,没发现一个人随地吐痰,不管是哪儿的地面,我没发现过一处痰迹,我这话没有一丝夸张。
) w3 \& H% Z5 G+ p在包头,小区居民常常睡到半夜被汽车鸣笛声或夜归者的高叫声惊醒,这在伦敦市是天大的奇闻。在我儿子居住的公寓内,就是白天也听不到人们大声喧哗;还有在餐馆,人们也都是安安静静地吃饭,吃完饭主动将餐具送到洗碗池内,临走时还要将餐桌打扫得干干净净。% @7 e7 K; c9 ~; Z* D
记:“莫以恶小而为之”,这使我想到了我们身边的生活,在我们周围,吐痰、大声喧哗真的已见怪不怪了,这些陋习体现在一个人身上,也许只是个人修养问题,但若体现在很多人身上,就形成一种危害,公德危害,毫不夸张地说,它是对国家、民族形象的损害。我前几年采访过一位赴日留学的包头小伙子,小伙子曾义愤填膺地对我说,在日本一些旅游区,显眼处立有“请不要随地吐痰”、“请不要随地扔垃圾”,甚至在厕所标明“使用后请冲刷”等字样。为什么令他义愤填膺呢?原来,这些标语只有中文,是专警示中国人的。
' J- D: L. q, M( p& J V 一群处处讲秩序的国民" ^+ l8 x. W5 h7 M
阎:说到这儿我还想谈谈加拿大人另一文明素质,即对秩序的严格遵守。
# q# D3 I0 B( J5 e, B* B9 u首先说行人过马路,在伦敦市,行人如有急事,正好过马路时碰上了红灯,便可以手动改变信号灯,保证让你优先通过。但很少有人使用这种功能。这在伦敦市民不难理解,因为有急事的人毕竟是少数啊!大多数情况下,行人遇到红灯,不管前面有没有机动车辆,都要规规矩矩地停下来,直到绿灯亮起才行走。
: W) h' @" S0 x1 u记:前两天我的一个朋友在团结大街骑自行车过马路时,正碰上红灯,他停了下来——其实当时机动车很少。许多同样骑自行车的人都鱼贯从我朋友身边而过,擦身而过时都还用异样的眼光看他,那意思仿佛在嘲笑他的“迂”,抑或在说:“这个神经病,就他一个人遇红灯停下来……”听朋友讲完这件事,我的心里着实不好受,今天听您讲加拿大伦敦人对交通规则的遵守,更是感慨。. j* K( k4 |/ u# N
阎:伦敦的机动车也“彬彬有礼”。有一次我正在马路上行走,一辆大公共汽车向右拐弯,我便停下来等公共汽车过去。没想到公共汽车也停了下来,司机伸出手,示意让我先过。这种车让人的情况我见到过很多次,伦敦司机那种温和、不急不躁的性格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 I& }: d' `5 {记:这也是“以人为本”的意识在起作用。) p& O; N8 P2 x: _1 K
阎:是的,“以人为本”。伦敦市有一条规定,所有车辆都要给拉孩子的车让行,因此幼儿园的接送车很占“便宜”,常常走到哪儿都通行无阻。: [- j: _; a4 j, L& c) X
阎:伦敦市很少有交警,我在半年内只见过一个交警,就是我儿子研究生毕业典礼那天,由于人车众多,我才看见有一个警察在指挥交通。
' f2 K2 ~( a# s" l, ~; W2 b记:秩序是靠人们自觉去遵守的。
E5 }5 w9 H K( `/ N阎:就像排队,在餐馆、车站、银行、邮局等一些地方,我经常看见加拿大人秩序井然地排队等候办事儿,没看见过一个加塞儿的。尤其在银行,排队者之间拉开一定的距离,当最前面的人办理业务时,后面的人离得很远,也不左顾右盼。& N) v F% t: `/ _
记:尊重个人隐私。
$ B: l4 m5 T8 C" u8 @' |阎:加拿大人上火车的效率很高,他们上火车时并不像我们常见的争先恐后那种情景一样,而是一个让着一个上,大家像一条线一样一个接一个,其速度之快不言而喻。 r' L% z6 k, h$ a" r) b& L
加拿大人讲秩序事无巨细,在渔场,管理方发给每位新顾客一张说明书,其中规定哪些鱼可以钓、哪些鱼不可以钓、哪些鱼最多只能钓几条等,我在和渔场管理方聊天时得知,多少年了,他们没发现一例违反规定的。9 w* [8 {9 v# n+ ?$ Z1 d: \ C9 t
一个自由、开放的国度6 l% {% l$ h; w2 j* Z8 ]& @
记:我有一个疑问,加拿大人是不是很循规蹈距,我的意思是说,他们的秩序意识那么强,是不是显得有些僵化、有些保守?
6 G& R' s" r7 `, S0 l. X阎:这个想法是大错特错了。实际上加拿大是一个高度自由、开放的国家。伦敦市有很多节日,什么女王节、保皇党节、拉米契民谣节、野牛节、风筝节、大蒜节等等,平均一个星期就有一个节日,节日里,人们穿着随意、载歌载舞,尽情欢乐。我有幸参加了2004年加拿大国庆节。7月1日那天上午,穿着艳丽的伦敦市女市长在街头发表了简短的讲话后,亲手切开了一只巨大的枫叶形(加拿大国旗为枫叶形)蛋糕,然后分发给市民。这样的国庆日多随意、多浪漫啊!
: j3 R/ ~2 _* [" R1 ~. w记:自由、开放是一个国家高度文明的最重要标志。
6 N' ~/ v \8 Y& x0 `) [" m1 o3 G阎:在伦敦市看不到高大的围墙、公园、公墓、学校、教堂全部是开放型的,人们可任意徜徉其间,就连伦敦市市政府办公大楼也是开放的。我认识一个定居伦敦市的天津高工,他姓刘,我就叫他刘工。刘工有一次对我说,咱去逛逛市政府吧!我很惊异,说不可能吧?刘工笑笑:“去了你就知道了。”
2 s0 u9 E# m" J3 p {8 }我们沿着马路直接走进了伦敦市市政府地域,市政府没有院墙,门口没一个警卫人员,也没人向你要证件、盘问你。我们信步进入大楼内,见有两个会议室正在开会,刘工说,说不定市长就在其中的一个会议里。市政府大楼共8层,我们一直上到楼顶。楼顶种了好些花,有一个咖啡厅,我们还在这个露天咖啡厅喝了杯咖啡,然后鸟瞰全伦敦市风景,真是惬意极了。
) E8 T9 E# K4 M7 W3 i* q记:这听起来有些离谱,可我相信这是真的。; n! C p5 c! Q$ f; D9 c1 S+ Q
阎:我第一次很震撼地领略到了开放国家所谓的“开放”,之前我心目中的“开放”是西方人对待婚姻、对待性生活方面的开放。
. R' ?+ r: e) v+ G3 A# O- z0 g* n3 b记:现在看来,您以前的认识显得有些狭义,真正的开放是让中国人想不到的。
! A$ m0 U, _" m- e# Q# _. w6 m阎:这也许是文明国家最文明的做法。6 i8 m9 ?1 v# o+ K8 g: Z) u, i
记:您总结得很好。加拿大半年,您对那里的人们有了较深一层的了解,今天通过和您谈话,让我们懂得了我们与真正的文明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