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伦敦华人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97|回复: 0

治愈癌症成为现实 美日科学家同获诺贝尔医学奖(图)

[复制链接]

304

主题

336

帖子

0

精华

高级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919
威望
73 点
资产
3049 金币
注册时间
2013-11-20
发表于 2018-10-1 13: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8年10月1日,北京时间17时30分许, 美国免疫学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ison)和日本免疫学家本庶佑(Tasuku Honjo)因为在肿瘤免疫领域做出的贡献,荣获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8 w6 B, f8 c8 x! |5 A: D1 R3 c
% E& j& v9 v* |& x0 B: M
4 F6 B5 t; t/ v# M: h" f

/ f( P" e$ S/ ^" j; D( p1 L. i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美国免疫学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ison)和日本免疫学家本庶佑(Tasuku Honjo)
% i; W$ n! c& S- F) y+ o; r# b5 W) D1 ~" O5 B4 _7 h
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lison)是美国著名免疫学家,美国得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免疫学研究平台负责人、免疫学教授。艾利森被认为是分离出T细胞抗原(T-cell antigen)复合物蛋白的第一人,他同时发现,如果可以暂时抑制T细胞表面表达的CTLA-4这一免疫系统“分子刹车”的活性,就能提高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攻击性,从而缩小肿瘤的体积。他对T细胞发育和激活,以及及免疫系统“刹车”的卓越研究,为癌症治疗开创了全新的免疫治疗思路——释放免疫系统自身的能力来攻击肿瘤。+ C4 y- g3 ?! F/ l0 k$ `+ j; K$ k
8 S1 l: R9 e( z+ \
艾利森1948年8月7日出生于美国得克萨斯州,在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获微生物学学士学位,后又获生命科学博士学位。他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2014年,他获生命科学突破奖、唐奖生物技术医药奖、霍维茨奖、盖尔德纳国际奖、哈维奖。2015年,艾利森获得有“诺奖风向标”之称的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0 X3 ]/ ~+ Q1 ~8 E3 \3 A& H/ P

) c- c, ^2 M; r) I2 A4 d本庶佑(Tasuku Honjo)日本免疫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日本学士院会员。现任京都大学高等研究院特别教授。0 q1 ~# B/ A: j  k

4 t- s0 ~( b6 L1942年1月27日,本庶佑出生于日本京都府。1975年取得京都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完成学业后,本庶曾在京都大学、东京大学医学部任助手。此一时间,他也兼任了美国卡内基研究所、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客座研究员,在许多美国研究机关以客座身份活动。1984年开始在京大专职,担任了京都大学基因实验设施的负责人。此后数十年,他又担任过弘前大学教授、京大研究科长、医学部学部长等职。2005年开始转为京大教授。本庶教授建立了免疫球蛋白类型转换的基本概念框架,他提出了一个解释抗体基因在模式转换中变化的模型。1992年,本庶首先鉴定PD-1为活化T淋巴细胞上的诱导型基因,这一发现为PD-1阻断建立癌症免疫治疗原理做出了重大贡献,曾在2013年被《Science》评为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之首。* ]( s( e5 o3 V" x; C

# A& _7 m( z) O9 V  ?8 ~) y1 J+ _8 b1 d6 C4 s- v6 m4 D/ X: C+ P
+ ~$ }  ?3 I- V2 K5 i+ Y3 `; [

- ]8 ?2 b3 M8 p+ M# X& C9 V北京时间10月1日17时30分许,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James P Allison和Tasuku Honjo。
4 b, ]) v2 g  n" u. M( ]# }7 k' B  X4 r+ {2 S
他们将获得金质奖章、证书,并分享900万瑞典克朗(约合人民币696万元)的奖金。
+ X% N; N5 z- A' M9 L# m* f
) ^5 d9 z8 Z$ r1 N截至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共颁发109次,其中有39次是授予单个科学家。曾获此殊荣的女科学家共计12位。7 U9 |. V$ [; Q& Q

9 Z* A; g% S0 U4 L4 J$ U( Q2015年,凭借在青蒿素方面所做的贡献,药学家屠呦呦成为第一位摘得该奖的中国科学家。3 u7 F6 |" H& E! Z* U- Y

3 O# h4 }; N  ~7 n关于诺贝尔奖:; M0 D; e9 {4 ]" s' r4 u4 p
: y* n1 H! p* F0 X
1895年11月27日,瑞典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伯恩哈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签署了他最后的遗嘱,将财产中的最大一份给了一系列奖项,即诺贝尔奖。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和经济学六个奖项。
$ b4 z5 ~% x: F. y3 t- D
& o; G6 i  h3 Z' b2018年诺贝尔奖奖只颁发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和平和经济学五个奖项,文学奖推迟颁发,替代方案为“计划于2019年颁发”。5 Y2 m" X" ^0 C2 R0 H. R
' t1 r) q" Q( l  ]+ {
诺贝尔奖的奖金来自诺贝尔所成立基金的利息或投资收益。随着诺贝尔基金的收益变化,诺贝尔奖的奖金有所浮动。& O; s' T0 `. [1 z" B8 `
+ t6 ]! `% t4 r1 C) A
2001年至2011年的单项奖金为1000万瑞典克朗,2012年至2016年因基金收益下降,奖金下调为800万瑞典克朗。2017年,基金财务状况好转,奖金改为900万瑞典克朗。; Y* L" B5 I$ e

' [9 y) ^  g5 I: `( ^* U& h4 I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近5年获奖者" K+ t8 Y' k7 e5 {

5 `  F) I! _% @: W+ z2017年,三名美国科学家杰弗里·霍尔、迈克尔·罗斯巴什和迈克尔·扬,凭借他们在研究生物钟运行的分子机制方面的成就获奖。% E: Z5 D3 P, y' U5 v& v, S$ M
2 i) l. N) n9 W1 M5 e2 ^, d6 s
2016年,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凭借在细胞自噬机制研究中取得的成就获奖。
2 [7 q$ V% a7 v- X% o+ y$ h7 o5 B0 E5 q( o1 C1 W5 F  u
2015年,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凭借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获奖。/ Z2 s- ^- W7 V0 u3 p

( H4 I  z  S" J7 O3 e/ [2014年,拥有美国和英国国籍的科学家约翰·奥基夫以及两位挪威科学家梅-布里特·莫泽和爱德华·莫泽,凭借他们发现大脑定位系统细胞的研究获奖。
7 _0 Z1 Z) y  k! f0 R: k! l5 Y! @8 s7 V8 m# ?5 |# ?# }
2013年,美国科学家詹姆斯·罗思曼、兰迪·谢克曼以及德国科学家托马斯·祖德霍夫,凭借他们发现细胞的囊泡运输调控机制获奖。  f+ N) H1 }: O: I0 ]

, i) M( c3 J4 z/ x0 e  b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以来的一些历史数据(1901-2017):
  B5 i) T. q- ]; k% N! _% N* m% u+ E+ V
108次
6 _8 F! M) Z7 r3 O) O: Q
7 e, p* d7 ^9 n' k# n自1901年奖项以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总共颁发了108次。期间有1915年、1916年、1917年、1918年、1921年、1925年、1940年、1941年和1942年九年没有颁发。在这108次颁奖中,39次授予了单个获奖者,32次由两人分享,37次由三人共享。
8 X* s( |" b& U) X$ u- ]( N( q* }. V0 j# ?" R
214人
, y# L2 z% t  P1 Z! }+ C: U( \' o/ d9 H0 ~7 Y6 g' E- g7 t
到目前为止,诺贝尔化学奖共有214位获奖者,至今无人二度获得该奖项,平均年龄为58岁。最年轻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是加拿大外科医生、发明胰岛素的Frederick G. Banting,他在1923年被授予医学奖时仅32岁。最年长的得主则是美国病毒学家、发现肿瘤诱导病毒的Peyton Rous,他在1966年获得医学奖时已87岁。
& b5 O( N, q  P
+ Y4 ^: L* w- \8 {( _9 J" H- T12名女性( b2 u, R* Z& i
! ]: L. O7 |( h6 x' r
在214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奖者中,12人是女性。其中,美国细胞遗传学家Barabara McClintock是唯一一个由单个人独得该奖项的的获奖者。最近一次获得该奖项的女科学家是来自中国的屠呦呦。5 |$ n6 V- L, W, O! Z$ t

- h1 m* B* Y& b: N/ M: ?4 ?
加拿大伦敦中文黄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告合作(Contact Us)|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加拿大伦敦华人网

GMT-4, 2024-6-3 16:00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